想来也有些时日,没有给自己留出空位,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,都是一路穷追猛赶,有点压抑。
细想生活近况,对比以前来说,安静了一些,上周自己还剪了去年户外的视频,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,在想想自己年前去雨崩,以及近期参加的活动,是安静了一些。
有所感触的就是,从特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,激动到手舞足蹈,再到微微一笑。不知何时发生改变,等自己发现,却已经是改变后的样子。
想来以前有一些困扰自己疑问,现在有些已经有了答案。记得一个下雨天,同行的同事,问了我一个问题,她说过年回家会遇到一些亲戚,见面就像别人欠他钱了一样,爱答不理。当时的自己浅显的回了她一句,你还没有到他那个位置,等有一天你到了他那个位置,可能做的比他还过分。
现在回过去看,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,中间概括了社会阅历,自我修养,最终展现出来的社会观与价值观。从自我的角度出发,人与人的沟通,是往摩擦系数较小的地方发展,如果两个人沟通的代价很大,那他们很容易起冲突,而自我的修养,又让他避免起冲突,所以就有了退避三舍的态度。
就比如她过年回家遇到的那位亲戚,他必然经历过亲朋的试探,付出了代价,才会表现出那样的一面,在亲友面前。
如果用生活中的事物举例,就拿自己上次去江西爬山,遇到的一位领队,如果男生落单,就各安天命,如果女生落单就想办法联系。遇到以后,就遇到了,以后看见是他组织的活动,不要去就好了。联想到上周,深圳的驴友在雷暴天气去爬山,事后领队还在群里说,又没有上山,怎么知道是这个天气,还骂群友没脑子。想一想,户外野驴的领队们,真的像阿甘的巧克力,你也不知道开出来的是哪一种口味。好在在这之间,自己也遇到了负责任的领队,从迷茫不知,到有了选择。
以前觉得人以群分物以类聚,是一个贬义词,有一种大家都是一条臭水沟里面的人一样,其实不然,只是大家的沟通成本低一些,就更愿意,在人生的旅途中,彼此多走一段。恰如去大理游玩,搭车遇到的姐姐,相谈知趣,一起吃好吃的,本来想答谢她把我搭去古城,请她吃饭,最后她还是把钱转我了。想来相遇也是开心,多的是对孝道的一份尊重,因为姐姐带着老爷子出来玩,真的很不错。
洋洋洒洒也写了一些笔墨,让自己想到了陪伴这个话题,这个话题让自己有些害怕,因为从自己的见闻得到的结论,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。从大家所熟知的婚姻来说,聚少离多对一些家庭来说是常态,记得以前有个路人风趣的说,孩子每年见邻居,比见自己还多,言语之间,还有些洋洋得意。
这个话题感触良多,汇聚到一起:多珍惜陪伴在心仪的人身边的日子,如果有机会,在经历一次脸红的经历。
想到了辩解这个话题,细想一下,当事物到了一个需要辩解的地步,好像也就失去了辩解的必要。
故事的结尾,总会写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,也不知道哪来的习惯,就比如下面的一句话:“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,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”,第一次接触这句话的时候,只觉得这句话隐喻深意,不知其然,慢慢在生活中发现,原来这么有趣。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我所写出来的,不过也是一些胡扯罢了。
宇筱
2024-04-25 23:59
文章评论